本期推送《石榴红处是中华》《江山锦绣聚福籽石榴花开映山城》《福籽同心益通网,爱在民族》等3篇一等奖征文作品。
石榴红处是中华
沙县区第六中学 茅博玥
汉光和煦照神州,一脉相承万古流。
——题记
广袤的大地上,中华文明的根须深深扎进各族儿女的血脉;闪耀的晨曦下,一枚浑圆的石榴在曙光中裂开笑靥。而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我们,在五千年风沙中淬炼出共同的名字——中华。
历史的江河奔涌向前,总在交汇处激荡出最壮美的浪花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中原衣冠与草原铁骑在龙门石窟留下融合的印记;文成公主入藏,松赞干布为长安使者修建的布达拉宫至今巍峨矗立。正如《礼记》所言:“中国戎夷,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。”但中华民族的伟大,正在于以海纳百川的胸襟,让长江黄河的浪花与雅鲁藏布江的清波共同谱写出文明的交响。松赞干布遣使来访时,唐太宗赐予的不仅是佛经与典籍,更是民族间文明对话的密钥。
文明的年轮上,总镌刻着超越地域的智慧光芒。元朝回族人扎马鲁丁编制的《万年历》,融合了阿拉伯数学与华夏历法;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穷尽三十载光阴,用传统算学解析西洋割圆术。这种交融创造的奇迹,恰似景德镇的窑火,将波斯的钴蓝与江南的白瓷熔铸成惊艳世界的青花。当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在长安街响起,当苗绣的蝴蝶纹样走进巴黎时装周,我们看见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基因,正在新时代的织机上编织出更绚丽的锦缎。
展开剩余87%新时代的曙光中,各族人民正携手书写新的传奇。云南独龙江畔,傈僳族护林员用数字技术守护着绿水青山;青藏高原上,汉族工程师与藏族工匠共同筑就“天路”传奇。在贵州平塘,当“中国天眼”捕捉到137亿光年外的脉冲信号,布依族少年仰望的星空与北京学者的望远镜指向同一个宇宙。这让人想起费孝通先生所说的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,当新疆的棉花温暖着江南的寒冬,当内蒙古的风电点亮粤港澳的夜晚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跨越山海,温暖每一个人。
站在长城烽火台上远眺,祁连山的雪水滋润着河西走廊,珠江的浪花亲吻着天涯海角。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三星堆的青铜,从敦煌飞天的飘带到海上丝路的帆影,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河流,而是千万条溪流汇聚的海洋。石榴红了,那是中华儿女用团结酿出的美酒;籽实满了益通网,那是五千年文明凝结的琥珀。让我们永远铭记:每一颗石榴籽的甘甜,都源自共同扎根的沃土——我们深爱的中华。
中华大地,风华正茂。倾听历史长歌,任岁月如潮奔腾;驾驭时代风帆,逐梦不负韶华。在千年文明的光辉中读懂中国,在五湖四海的情怀中热爱中国。潮涌之时,正是远航之刻。胸怀壮志勇立潮头,这份少年豪情与青春之志,是时代召唤,是复兴强国,是我辈的使命与荣光!
(指导教师:王月娥)
江山锦绣聚福籽 石榴花开映山城
大田县太华中学 陈佩玲
东坂村是大田县唯一的畲族少数民族村,这里自然旖旎,人文荟萃,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,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畲族文化、畲汉融合的故事。近年来,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的篇篇文章,凝聚起深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,成了新型民族关系的典范!
都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。2024年秋,我带着几多神秘与好奇走进桃源镇东坂村,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旅行。走到知识的源头,开启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,对外读懂美丽中国,对内厚植家国情怀的一站式体验。
一到村口,穿着民族服装的畲族女子,敲锣打鼓,载歌载舞,热情洋溢地欢迎我们。她们头戴银饰,身穿绣着精美花纹的蓝色长裙,随着鼓点的节奏轻盈起舞,仿佛一群翩翩起舞的彩蝶。阳光洒在她们的笑脸上,映出温暖的光芒,空气中弥漫着欢快的气息。我们被这热情的氛围感染,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拍起手来。一位畲族姑娘走上前,微笑着为我们戴上鲜花,轻声说道:“欢迎来到东坂村,愿你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”她的声音温柔而真诚,仿佛一缕春风,吹进了每个人的心中。
走进村子,石板路两旁挂满了红灯笼,灯笼上绘着畲族的传统图腾,随风轻轻摇曳。路边的老屋墙上,挂着村民们亲手制作的竹编工艺品,精巧的图案诉说着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。几位老人坐在屋檐下,手里忙着编织竹篮,看到我们走近,他们抬起头,露出慈祥的笑容,用方言招呼道:“来啦,快进来坐坐!” 好是亲切!东坂村是一个典型的汉畲杂居村落,畲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64%。村内保留着丰富的畲族文化遗产,村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“安良堡”、省级非遗“巫氏畲药”、巫家拳、“三月三”乌饭节等丰富的畲汉融合的历史遗迹与民俗文化,这不仅是畲族文化的展示窗口,也成为汉族与畲族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。每年七月初一,东坂村以安良堡为主题举办庙会活动,各族群众齐聚一堂,对唱盘歌、祈福祭祀、共享百家宴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,展现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。
今天益通网是个平常日,但对我们却很不平常。热情的畲族村民们看我们有备而来便邀请我们一起捶打蒸熟的糯米---制作糍粑益通网,体验了一把民族风情。木槌的节奏逐渐与心跳共鸣,村民们一边哼唱着畲族古老的歌谣,一边手把手教你掌控力道——“轻落重提,要让米粒‘醒’得均匀!”年长的阿婆笑着说,眼角的皱纹里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智慧。糯米渐渐变得绵密柔韧,粘在木槌上拉扯出晶莹的丝线,像极了畲汉紧密相连的乡情。当最后一槌落下,村民们递来温热的湿毛巾和刚摘的山茶,擦去额头的汗水后,大家围坐竹席,将糍粑捏成圆润的小团。阿婆悄悄在我手心塞入一枚包着花生碎的红糖馅:“这样咬下去,甜味才会‘嘭’地漫开哩!”果然,一口咬下,外皮的柔韧与内馅的香甜在齿间交织,耳边是此起彼伏的“好吃吧?”“再添一碗茶!”的关切声,连山风都裹着糯香在屋檐下打转。这一刻,糍粑不再是简单的食物,而是手掌的温度、山歌的韵律、祖辈的叮咛,和畲族人“以食为桥”的待客之道。我忽然明白,为何畲家总说:“糍粑要一起捶,日子要一起过。”
“万里江山藏福韵,千重锦绣聚籽心”。在东坂处处可以看到民族融合发展的精彩案例。传承千年的民族医药瑰宝巫氏畲药,巫氏家族经过十几代人的努力,发掘并整理了东坂村的中草药资源200多种,开发了数十种养生药膳,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丰富的医疗保健资源。巫氏医药不仅用于治疗常见疾病,还通过养生药膳帮助村民调理身体,提升健康水平,其技术远近闻名,医所开遍多地。村内建有畲药科普园,成为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,园内种植了黄花远志、七叶一枝花等50多种药材20多亩,为村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。
如果说巫氏畲药是民族交流的一贴良药,那巫家拳就是民族融合的护身符。在太极池的长廊里,安良堡内,畲族老大哥们时常为游客表演传统巫家拳,只见一袭劲装踏入场地,动作古朴沉雄,如扎根大地的苍松,拳风呼呼作响,刚猛霸道,拳拳生威。这传承百年的武学瑰宝,在武者的演绎下,尽显独特魅力。
我曾梦想过,像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一样,挥洒自如、拳风如虹?现在,机会来了!跟随巫家拳传人共舞,感受千年武学精髓。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,我学习拳法套路:起势、冲拳、转身、收势……,感受每一招每一式背后的文化底蕴。无论是刚劲有力的拳风,还是行云流水的步法,都将让我沉浸其中,仿佛穿越时空,与民族对话。
近年来,巫家拳走进校园,成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上京中学创新性地将巫家拳与韵律跑操结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韵律跑操+巫家拳”教学模式。学生在跑操过程中融入巫家拳的基本动作,既锻炼了身体协调性,又感受了武术的魅力,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,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,深受学生喜爱,巫家拳在校园如火如荼的开展,展现新一代强国有我的担当。
景观独特东坂村,处处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与符号。
在研学旅行中,我们参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良堡,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土堡,不仅是防御设施独特的建筑,更是畲族文化的象征,被建筑专家誉为“土堡之冠首”,这里曾经发生许多畲汉一家亲的佳话,被喻为南方的“布达拉宫”,同样传说着“东坂式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”的佳话。另外安良堡被冠予“除暴安良”的美誉,见证了当年畲汉村民们共同抵御匪患的历史,在那匪患猖獗的年代,它如一位伟大的母亲,紧紧搂住自己受惊吓的孩子们,培育和保护着一代又一代的畲汉人民,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。
在安良堡,畲族少女们为我们表演了少数民族传统舞蹈-----盘歌舞。舞者们手拉着手,围成一个大圈,随着歌声旋转跳跃,动作轻盈而有力。我们也被邀请加入其中,虽然动作笨拙,但每个人都大笑开怀。那一刻,语言、民族的界限仿佛消失了,只剩下欢乐与团结在空气中流淌。
时间匆匆,夕阳西下,村口的锣鼓声再次响起,畲族女子们跳起送别的舞蹈。我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,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感动。东坂村,这个藏在群山中的小村落,用它的热情与真诚,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,也让我们明白,无论来自哪里,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。东坂村不仅是一个村落,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团结的家园。这里的每一片土地、每一个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深刻内涵。
东坂村,这个曾因山高路险而沉寂的古村落,如今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“双螺旋”密码——左手紧握畲汉交融的“金钥匙”,右手转动非遗活化的“传承轴”。去年全村接待研学游客破万,畲药产业链产值逾百万,富硒大米、笋干市场走俏,民族通婚率达83%,民族融合,乡村振兴,一派祥和与欣荣。东坂人用实践证明:紧紧相拥的石榴籽,终将酿出醉美共富酒。近年来被广泛关注,被评为: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、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、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。
东坂村的故事像一颗种子,深深种在了我的心里。我相信,这份温暖与感动,将伴随我一生,激励我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。我们一定要维护好,共建好民族大团结,让山城石榴花开更艳。
(指导教师:巫庆国)
福籽同心,爱在民族
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 罗娜清
风吹过辽阔的黑土地,掀起金色的麦浪;骆驼走过无垠的戈壁,驮来悠远的驼铃声;清晨的渔船扬帆出海,涛声里满是收获的喜悦……这片广袤的土地,孕育了五十六个民族,每一粒“福籽”都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,共同书写着生生不息的家国故事。
曾记草原明月高悬,蒙古包外篝火正燃,一顿等了半个多世纪的团圆饭,在今夜圆满,胡英华与失散65年的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,老人用蒙语轻声哼唱着《鸿雁》,歌声如风掠过草尖,唱一曲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歌。
上世纪60年代,一场灾荒让三千孤儿在生存的边缘徘徊。而千里之外的草原上,牧民们勒紧腰带,腾出毡房,用滚烫的胸膛接住了这些南方的“雏雁”。19岁的都贵玛,一个自己还是孩子的姑娘,成了28名孤儿的“额吉”。她彻夜未眠地换尿布、喂奶粉,在狼嚎声中策马寻医,将瘦弱的生命搂在怀中取暖。她们用行动诠释:爱,从来不分南北,不问来处。正如牧民们所说:“接一个,活一个,壮一个!”这誓言,是草原对祖国的承诺,更是中华儿女共担风雨的见证。
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,这似乎早已成为了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,如同敖包上的经幡,在时光中飘扬成民族团结的图腾。而这,是来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相互包容。文明的交融总是如此,像黄河在黄土高原收下渭河的清波,既不改浩荡东去的意志,又在相拥时沉淀出新的土地。博物馆里的葡萄纹铜镜照见过盛唐的容颜。粟特商队的驼铃、波斯匠人的錾刀、吐蕃使者的哈达,都在长安西市的晨光中熔成青铜的纹路。今天我们课桌上的苗银书签与蒙古族毡画,迸发如北斗七星般恒久的光辉,就像那位鲜卑皇帝或许不曾想到,他推行的汉服改制会化作一粒火种,在千年后的课本里与我们相认。
地理课上,我凝视着中国地形图,突然读懂了“石榴籽”的深意。从长白山的皑皑白雪,到天山脚下的辽阔牧场;从烟雨江南的小桥流水,到青藏高原的巍峨雪峰,横断山脉的褶皱里藏着羌笛与马头琴的和鸣,塔里木河滋养的绿洲上,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与江南丝竹在季风里相遇。祁连山的雪水既润泽草原也灌溉戈壁,各美其美的背后,是美美与共的永恒春天,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,正是为五十六支歌谣准备的宽广舞台。
今天,五十六个民族的心紧紧相连,共同奔向复兴的梦想。新疆的棉花织进了世界的衣裳,内蒙古的牛羊肉飘香四方,贵州的苗绣成为国际时尚舞台上的瑰宝……我们共享机遇,共担风雨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携手共进。
发布于:北京市点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